1957年,刘仑创作《红军过草地》的油画作品与我同年。这幅作品问世半个世纪,至今已56年。可以说画作是我童年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幅作品。我父亲曾经保留许多的美术印刷剪贴,其中就有这件作品。20年前我来到惠州,得知这幅名作的作者是惠州人,顿感,对这座城市油生敬重。我常来刘仑美术馆参观,因为这是一个永不闭馆的美术馆。
刘仑无偿捐献100多幅美术作品给家乡,为此惠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其“东江人民画家”称号,并建立“刘仑美术馆”。
我想就此讲两点:
一、刘仑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:“我是个穷画家,不在意知名度。”坦承自己:“社会活动能力差,实事求是,不夸张,不吹牛。”他为人低调,生活简朴。做事非常认真,专注自己的事业。有人称赞他为“大师“,刘仑很谦虚,评价自己:“我不是大师,但我是一个好画家。”正是这种低调、专注,不追逐名利的性格,让刘仑更能专注于艺术本身,创作出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。“东江人民画家” 称号是刘仑的写照。但是,现在的“大师”帽子满天飞,有的画家有几件作品就以“大师”自居。相比刘仑应该汗颜!
二、刘仑无偿捐献100多幅美术作品给家乡,当年政府建议给他设立美术馆,以刘仑的成就天经地义。但是,当时刘仑先生自谦称“画阁”不称美术馆。惠州因此于1987年建立“刘仑画阁”。他提出艺术应贴近生活,不脱离群众。作品到中国美术馆展出,有几个人能看到?送回惠州来群众看的就多了。事隔今日,画阁已迁址升级成为美术馆,这是故乡的政府与人民对他爱乡情愫的最好评价与嘉奖。然而,今日有多少以画家名命的美术馆,堂而皇之高高挂在自家门头。刘仑公开批评:一些画家脱离生活,作品“贫血”。有些画家依靠照相,用相机拍下来后就在家临摹,都不是靠手、脑、眼睛到现场去写生的。但要的钱反而越来越高。老是说创新,什么力作、精品,都是假的。这么搞,怎么能把中国的作品推向世界?对当下日趋浮躁功利的画坛,这一席话针砭时弊。刘仑注重写生,提出:出去,要有猎人的眼睛;回家,要有佛家的心境。指出画家要重视素材的收集,过后要善于冷静反思。刘仑的这一主张时至今日,对他家乡惠州画院的创作和发展思路影响深远。
惠州画院 院长 余立新
2013年8月7日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